邵逸夫青年時代。網絡圖片">
  邵逸夫青年時代。網絡圖片
  邵逸夫三兄弟。網絡圖片">
  邵逸夫三兄弟。網絡圖片
  邵逸夫是華人世界裡面難以超越的傳奇人物,無論是出片超過1000部的邵氏兄弟公司,還是在香港歷次收視大戰中屹立不倒的TVB,乃至有東方諾貝爾美譽的“邵逸夫獎”、內地大小學校隨處可見的“逸夫樓”以及在1990年發現、被命名為“邵逸夫星”的行星……
  如果用TVB最為人所熟知的手法拍攝邵逸夫一生,開篇會用的片段,是他與兄長扛著電影機和影片,跑遍南洋的農場放露天電影,終於打開南洋的電影市場;還是在美國西海岸的汪洋中,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堅持一天才等來救援船隻的邵逸夫最終買回了有聲電影的“講話機器”,拍出了第一部華語有聲電影《白金龍》;抑或,是邵逸夫、三哥邵仁枚對二哥“杯酒釋兵權”,兄弟同心變反目,反而落得後人一句“子女緣薄,親戚情淡”的評價?
  昨日清晨,在香港家中安詳離世的邵逸夫,享年107歲。他一生製作了上千部電影與電視劇,但他的故事,遠比其中的任何一部來得更為精彩。
  華人影壇大亨的起點:片場跑腿
  1907年,邵逸夫在上海出生,祖籍浙江寧波,取名邵仁楞,在八兄妹中排名第六,人稱“老六”,這也是如今所有人均尊稱他一聲“六叔”的來由。其父親邵宇軒是一名顏料商人。他在1920年便買下上海“小舞臺”劇場,並讓當律師的長子接手,改名為“笑舞臺”經營電影片的進出口生意。
  後來邵氏家道中落,家業僅剩下“笑舞臺”與一棟房子,邵家四兄弟,包括大哥邵人傑、二哥邵仁棣、三哥邵仁枚及邵逸夫,破釜沉舟,賣掉房子,投身電影圈。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業公司”,兄弟四人分工合作,大哥製片兼導演,二哥做編劇,老三主管發行。
  才剛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僅在片場中覓得一個跑腿職位。兩年時間內,他幾乎輪遍了天一公司所有的部門職位,從攝影、編劇到導演,邵逸夫對電影製作的每個環節都非常熟悉。
  在上海灘被圍剿的天一公司,後來決定擴大公司的銷路,到南洋發展。跟隨三哥邵仁枚到新加坡創業的邵逸夫,在初期吃了不少苦頭,兩兄弟親力親為,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
  這種“走基層”式的踩點,令兄弟倆最終站穩了腳跟,1930年,掛牌成立“邵氏兄弟公司”,買下專門上映天一公司新電影的戲院。
  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19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蕭條,令不少電影院不得不關門大吉。1931年,邵逸夫乘船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的器材。到美國西海岸時輪船觸礁沉沒,邵逸夫也落入水中,卻因為死死抱住一小塊木舢板,在海上漂了一天之後等來了救援的船隻。
  1932年,邵逸夫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成為20世紀30年代最賣座的粵語片,僅在廣州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攝成本的60倍,更創下票房過百萬元的奇跡。
  這時,邵氏兄弟的事業也達到了第一個頂峰,他們在東南亞一帶擁有了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聲名顯赫。
  但打擊隨之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將邵氏兄弟此前苦心經營了20多年的產業摧毀,1942年2月,日軍占領新加坡,邵氏所有戲院充公。
  重返香港 開啟邵逸夫時代
  戰後,邵氏在新加坡最大的對手,國泰在香港所創辦的“電懋”也在香港拍出了不少叫好叫座的佳作,令邵氏焦頭爛額。但負責在香港製片的二哥邵仁棣卻並無效果明顯的辦法。
  據說,面對香港市場的困境,三哥邵仁枚及邵逸夫“杯酒釋兵權”,兩人出錢為二哥辦一場“六十大壽”,奪下二哥在香港的製片權。
  1957年秋,年已50的邵逸夫,離開打拼了30年的南洋,隻身到港。半年後,“邵氏父子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公司”,邵逸夫出任總裁。
  他的時代來臨了。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邵逸夫的第一個大手筆,便是決定建一座電影城——— 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除了場地,人亦是關鍵。邵逸夫重金挖來當時的頭牌女星林黛,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再親自挑選劇本,拍攝《貂蟬》。1957年,這部一擲百萬的黃梅調港片,最後紅遍香江,創下當時最好的票房成績,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
  隨後由邵氏搬上銀幕的《楊貴妃》、《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電影,再將邵氏帶上一輪巔峰,在港、台甚至東南亞都掀起一股中國片狂潮。
  邵逸夫這時意識到,一定要不斷培養新人。他在1959年參與籌辦香港小姐,為冠亞季軍提供試鏡機會;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陳鴻烈等一批新人。1966年邵氏胡金銓的《大醉俠》,開創了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一向拍攝國語片的邵氏,還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同時,邵氏亦拍攝了不少艷情片,例如《愛奴》、《金瓶雙艷》等。
  轉戰電視 締造香港電視王國
  邵逸夫對電影的痴迷,廣為人知。他每天都跟員工同時上班,其他人5點下班,他一般會工作到10點。邵逸夫得到一個評價“是世界上拍電影最多的中國人,也是世界上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他每天都要看幾個小時的電影,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一天看9部影片。”
  1965年,邵逸夫開始進軍電視業。他與利孝和、餘經緯及英資公司合資創辦“廣播電視有限公司”即“無線電視”(簡稱TVB),1967年11月19日啟播。1980年,利孝和心臟病突發逝世,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並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邵逸夫將邵氏電影的明星打造手法應用到了T V B。1971年,他主持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邵逸夫欽點的歌壇“四大天王”品牌,光環至今不衰。《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等電視劇也紅遍華語電視圈。
  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電影製作,正式告別電影圈。2003年10月,投資22億的無線電視城啟用,比影視城大三成。全年生產節目超過17000小時,發行海外40多個國家,覆蓋用戶超過3億。
  1997年,90高齡的邵逸夫與62歲的方逸華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登記結婚。2010年,邵逸夫卸任香港無線電視臺T V B行政主席職務,只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由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79歲的“六嬸”方逸華正式執掌大旗,掌管這間市值164億港元的電視王國。
  2011年12月31日,當年104歲的邵逸夫正式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執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轄行政委員會成員的職務,由現任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主席一職,任期兩年,方逸華則繼續留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邵逸夫則獲委任為榮譽主席。
  再長的電影,也有落幕的一刻。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這帶著濃厚戲劇色彩的傳奇一生,畫上了句號。 採寫:南都記者 石秋菊
  邵逸夫年表
  1907
  出生於上海,原籍浙江寧波鎮海,家中排行第六
  1925
  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
  1926
  在上海青年會中學畢業後即往新加坡協助三哥邵仁枚打理電影業務
  1930
  與三哥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1937
  在新加坡與黃美珍結婚,其後誕下兩子兩女
  1941
  二次大戰期間在新加坡拍攝反日電影被日軍拘捕,後得朋友營救
  1957
  來港發展,在清水灣建立邵氏影城
  1958
  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67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啟播
  1978
  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資1600萬元拍攝《地球浩劫》;獲英女王冊封為爵士
  1980
  成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最大股東,並出任董事局主席
  1987
  元配黃美珍病逝,享年85歲
  1990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表揚邵逸夫對科學教育貢獻,將一顆新發現小行星命名“邵逸夫星”
  1997
  與方逸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結婚
  1998
  獲特區政府頒發大紫荊勛章
  2002
  創立“邵逸夫獎”,表彰數學、醫學及天文學等領域的傑出學者,獎金達100萬美元,譽為“東方諾貝爾獎”
  2009
  私有化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結束公司37年上市地位
  2010
  退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所有行政主席的職務,但仍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
  2011
  出售26%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股權予陳國強、王雪紅等合組的財團,逐漸淡出電視廣播業務
  2014
  在家中安詳離世
  南都記者 康殷  (原標題:從片場跑腿到娛樂業大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q66rqcw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